337405部 十年普查浙江摸清自己的古籍家底
2017-09-30 09:09:15 作者:陈淡宁 来源: 浙江在线
昨天上午9点,浙江图书馆的报告厅很热闹,报告厅外的弧形长桌上,摆放着许多线装书籍。
在被手机、电脑一类的电子屏幕霸占视线的当下,这种中国延续千年的装帧手法,散发出悠然沉静的美好气息,令人感到亲切怀念,忍不住想要去触摸。
这是昨天上午,在浙图举行的“2017年古籍编目工作研讨会”。在上午的开幕仪式上,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公布了一份《浙江省古籍普查报告》,并同时首发了《浙江省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以及《浙江省古籍善本联合目录》。
在经历了十年的普查后,浙江终于摸清了自己的古籍“家底”。
浙江图书馆古籍藏量最多
浙江省古籍普查从2007年开始,到今年4月30日才基本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务。
此次“古籍”的普查范围为:1949年前产生的中国传统装帧书籍。而普查标准为:文字和书影信息双著录,包括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等16大项74小项的信息。
参与古籍普查的全省95家藏书单位,分属公共图书馆、文物、教育、档案和卫生五大系统。
最终,全省95家藏书单位共计完成普查337405部2506633册,其中古籍219862部1754943册(含域外本1877部14522册)、民国传统装帧书籍117543部751690册,完成率达到99.91%,基本完成全省古籍普查工作。
根据报告显示,95家单位中有93家藏有古籍,其中藏量(册数)最多的7家单位为:浙江图书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绍兴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以及宁波市图书馆。
自2008年始,文化部共组织评选了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浙江省共有23家单位收藏的871部珍贵古籍入选,占全部国家珍贵古籍(12274部)的7.1%。
除了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浙图“镇馆之宝之一”——现存七万二千七百八十卷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之外,还有同样收藏在浙江图书馆的元刻本春秋本义三十卷;藏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的忠义堂帖的宋拓本;藏在绍兴图书馆的乐府诗集一百卷目录二卷的元至正元年(1341)集庆路儒学刻本。
散佚多年的古籍重见天日
此次普查,也有让人惊喜的新发现。
温州平阳县图书馆藏有一批颇富特色的乡邦文献,如刘绍宽(近代温州地区社会活动者)、王理孚(师从刘绍宽)等本地重要历史人物的著作。
此外,该馆还藏有一些海内外孤本,比如民国年间抄写的《增订玉蜻蜓鼓词》、《桃花扇鼓词》,是平阳籍作者黄光将古典戏曲名著《玉蜻蜓》、《桃花扇》改编成温州鼓词唱本,颇具艺术价值。
特别是《增订玉蜻蜓鼓词》散佚多年,现于古籍普查之际重见天日,弥足珍贵。
该馆还藏有王氏“我屋丛钞”系列抄本,是平阳县先贤王理孚组织抄写了近20部温州王氏族人的著作,并加以批校题跋,文献价值颇高。
丽水云和县图书馆通过古籍的整理与普查,在馆藏古籍中发现了一批特色文献,包括道教抄本、稀见家族谱牒、畬族文献等。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接受钱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这次历时十年的普查工作,是可以作为全国范例的,“中国典籍发展史,无论官刻私刻、公藏私藏,都要提到浙江。浙江是一个文化强省。”
浙江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徐晓军则表示,通过十年的普查,摸清全省古籍文化遗产家底,一方面揭示了全省各地区文化脉络,形成了统一的古籍信息数据库,同时也建立起了一支遍布全省的古籍保护队伍,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徐晓军看来,古籍保护不是建个恒温恒湿的房子把古籍锁在里面,保护的意义在于持续的研究和利用。所以,这些家底不是私藏,而是拿出来让全社会都有所了解。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让公众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古籍。继续丰富的数字阅览之外,我们将在明年继续‘两浙文丛’的项目,将一些未公布过的古籍,拿来全文影印,预计明年第一辑的100册将会和大家见面。”
徐晓军特别提到,展览也是古籍保护的一部分:“只是古籍本身作为展品,不像器物、书画那么好呈现,对展览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接下来我们会研究探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和探索,让公众有更多机会感受到古籍之美。”